★清初文学家吴绮(1619-1694)游粤著《岭南风物记》,记岭南风物,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谓“是书所叙述,率简雅不支,与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可相伯仲。……其叙研、叙香特详核。”书中说女儿香“出东莞县马蹄冈、金桔岭、默林、百花洞诸乡,离城四十里,土人采香归家,女儿拣选,拾其精者而藏之,故有女儿之名。”明确女儿香的具体产地,以及采香人家女儿拣选精者藏之,被藏之香即女儿香。这种所谓“精者”为何香?香家择地适时种植香树,十余年之后伐去树的地上正身部分,枝叶则旁抽,并在正身之近地凿孔开香门,“则香气随雨露所渍,趋结于根头之下矣。”一年后开始在香门穴中凿采,所采之香因形状如马之牙,故名曰牙香。然后由女儿对所采之香进行“选香”即“香中去其连头,葢底枯槁白木而存留其纯粹者。”而“选中又选,其生结、穿胸、黑格、黄熟、马尾浸者,为最上,即女儿香矣”。书中解释了何为被女儿选中又选的上品香:
何谓生结香,香头根下遇有隙穴,受日月霜露渐渍,日久结成胎块,而香身不枯,受土生气与之相接,名曰“生结”。生结之香,曝之烈日,其香满室,既有生结,必有穿胸之形迹,必有黑格之发露,葢穿胸、黑格乃生结之征验也。
何谓黄熟?香树不知其几经数百年,本末皆枯朽,揉之如泥,中存一块,土气养之,黄如金色,其气味静穆异常,亦名“熟结”。
至于马尾浸,则香之植朱砂黄土中,历年久而自成者一线,光黑如漆浸于香上,体质坚凝,肌理密实,乃香之津液积结而成,其气味与生结等,而更悠扬,此所以为贵也。
★明末清初学者、诗人冒襄(1611-1693)撰《影梅庵忆语》,在卷三中曰:“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,盖土人拣香,皆用少女。女子先藏最佳大块,暗易油粉,好事者复从油粉担中易出。余曾得数块于汪友处,姬最珍之。”种香人家采香回来,都交给少女来拣香,遇到“最佳大块”偷藏用于换取头油和胭脂粉底,好事者便从货担郎处买得。冒襄虽未说明女儿香为何绝品,但在文中间接说到莞香的奇妙,可作参考联想。
近南粤东莞茶园村土人种黄熟,如江市之艺茶,树矮枝繁,其香在根。自吴门解人剔根切白,而香之松朽尽削,油尖铁面尽出。余与姬客半塘时,知金平叔最精于此。重价数购之,块者净润,长曲者如枝如虬,皆就其根之有结处随纹缕出。黄云紫绣,半杂鹧鸪斑,可拭可玩。
一种生黄香,亦从枯肿朽痈中,取其脂凝脉结、嫩而未成者。余尝过三吴白下,遍收筐箱中,盖面大块,与粤客自携者,甚有大根株,尘封如土,皆留意觅得,携归,与姬为晨夕清课,督婢子手自剥落,或斤许仅得数钱,盈掌者仅削一片,嵌空镂剔,纤悉不遗,无论焚蒸,即嗅之,味如芳兰,盛之小盘层撞中,色殊香别,可弄可餐。曩曾以一二示粤友黎美周,讶为何物,何从得如此精妙?即《蔚宗传》中恐未见耳。
★明末清初屈大均(1630―1696)著《广东新语》,卷二十六“香语”中首次将“莞香”与“沉香”、“伽㑲”并列独立为一条目,开篇就说“莞香,以金钗脑所产为良。地甚狭,仅十余亩,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,虽白木与生结同,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,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,次则近南仙村、鸡翅岭、白石岭、梅林、百花洞、牛眠石乡诸处,至劣者乌泥坑。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,某家有精香多寡,人皆知之。马蹄冈久已无香,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。”随后解释各地产香品质高低原因,“凡香,先辨其所出之地,香在地而不在种,非其地则香种变。其土如鸡子黄者,其香松而多水熟,沙黑而多土者,其香坚而多生结,能耐霜雪,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,或红如曲粉者,硗确而多阳者为良土。”当然,这些都是经验的总结。接着详细介绍了如何种植、开香门、凿取香、采取时间。采取的香因油脂、色泽及结香方式不同,其品质各有不同。屈氏对它们具体描述为:
既凿已,其为雨露所渍而精液下结者,则其根美。其雨露不能渍,水不能腐者,其精液渗成一缕,外黄内黑,是名黄纹黑渗。以此为上。盖香以岁久愈佳,木气尽,香气乃纯,纯则坚老如石,掷地有声,昏黑中可以手择。其或鬃纹交纽,穿胸而透底者,或不必透底而面渗一黑线者,或黑圈斑驳如鹧鸪斑者,或作马尾渗者,或纯黄者,铁壳者,皆为生香。
生曰生结,亦曰血格,曰黑格。熟曰黄熟,亦曰水熟。黄熟者,香木过盛,而精液散漫,未及凝成黑线者。又土壅不深,而为雨水所淋者,是为黄熟。生结者,香头之下,间有隙穴,为日月之光所射,霜露之华所渍,日久结成胎块,其质不朽,而与土生气相接者,是为生结。以多脂膏润泽,洽于表里,又名血格,曝之日中,其香满室,不必焚爇,而已氤氲有余矣。
香之生结者,爇之烟轻而紫,一缕盘旋,久而不散,味清甜,妙于沉水。黄熟则反是。然黄熟亦有美者,其树经数十百年,本末皆朽,揉之如烂泥,中存一块,土气养之色如金,其气静穆,亦名熟结。至马尾渗,则香之在朱砂黄土中者,岁久天成一线,光黑如漆,浸润香上,质坚凝而肌理密,乃香之津液所渍,气味与生结相等而更悠扬,此所以为贵也。
至于女儿香,屈氏曰:“凡种香家,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,潜割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是多黑润脂凝,铁格角沉之类,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。”香家妇女总是在香之棱角处潜割少许藏之,而割取的香“黑润脂凝”,为“铁格角沉之类”。又曰:“尤以香根为良,香根亦多种,盖香木善变,有种至二三十年,其根已绝美,色若黑牛角者。”解释了“铁格角沉”是产自根部色若黑牛角者,绝美。
屈氏认为香材“其形殊,其气亦异。”展开描述为:“辛者为铁面之族,恬者为哈窝之宗,静者为菱尖,浓者为虎皮,透者为鹧鸪斑,咸有山泽云霞之气,无闺阁旖旎之味,故可重云。”此说非常独特,不见前人述之,应为个人研究莞香、品闻莞香总结。莞香是否受欢迎,市场如何?屈氏说:“当莞香盛时,岁售逾数万金。苏松一带,每岁中秋夕,以黄熟彻旦焚烧,号为薰月。莞香之积阊门者,一夕而尽,故莞人多以香起家。”在“莞香”条最后屈氏总结说:“东莞香田,盖以人力为香,香生于人者,任人取之,自享其力,鬼神则不得而主之也。然东莞出香之地多硗确,种香之人多朴野不生文采,岂香之能夺其灵气耶。香择其地而生,香无美恶,以其地而为美恶,购香者问其所生何地,则其香之美恶可知矣。地之硗确者,不生他物而独生香,有香而地无余壤,人无徒手。”
★清李调元(1734―1802)著《南越笔记》又名《粤东笔记》,卷十四列“东莞香”条,与“莞香”之称略有不同,其条中内容基本上是抄录《广东新语》,而有关“女儿香”部分未抄录其中。《南越笔记》有关香的部分虽多抄录《广东新语》,却都未标明出处,但《南越笔记》却被后人广泛引用。这是因为:屈大均为明遗民,终生以匡扶明室为己任,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,因而其著作中存在反清思想,后屡遭禁毁。据朱希祖《屈大均(翁山)著述考》,屈大均的著作曾被雍正、乾隆二代三次严令禁毁,遭到文字狱迫害,今可考知的其书籍被查禁销毁不下30种,《广东新语》即为其中之一。赵学敏撰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因生活年代恰逢文字狱,《广东新语》尤为禁书,故虽大量引用《广东新语》的内容,却不敢直接标明,引用时不得已采取迂回的办法而冠以其他书名,如《粤语》、《新语》、《粤海香语》等。
★清初钱以垲(1644-1732)撰《岭海见闻》,在卷三列“莞香”条,曰:“女儿香者,其取义有二:一缘香纹秀嫩,如执女手之拳然,故以命名美之。一则香农以香为业,凡所开凿,其女儿先择其尤者藏之,亦以此得名。”作者用不同其他书籍之言,感性描述一种莞香其香纹清秀,细嫩滑润,把握之如执女子之手,简单明了而形象,让人容易理解。女儿香由香农女儿择尤而藏,手感滑嫩,至于具体为何香?随后曰:“然其香率皆香角,块小而文理可玩,不待爇而知其美也。”明确女儿香为“香角”,明·屠隆撰《考槃余事》曰:“香角,俗名牙香,以面有黑烂色者为铁面,纯白不烘焙者为生香。其生香之味妙甚,在广中,价亦不轻。”又曰:“角沉香,质重,劈开如墨色者佳,不在沉水,好速亦能沉也。”
钱氏还在条文中详细叙述了各种上好莞香:
土宜正者,其色黄而微带红黑渗,一线分明,故曰“马尾渗”,曰“黄纹朱砂管”。其质坚,其文细,其味甜,和静而有远致。
惟坚忍积中乃有盘错纽结之状,故名曰“香结”。分之则有生结、熟结、铁结、血结,皆上品也。
又曰“鹧鸪斑”,曰“珠砂管”,曰“黄熟”,曰“黑格”,以其色言也。曰“马牙”,曰“马尾渗”,曰“窃凿”,曰“根结”,以其形言也。曰“铁格”,曰“菱角壳”,曰“香角”,以其声言也。皆香之贵也。
香以愈久者为贵。若阅百年,其黑如漆,其黄如金,其坚如铁,掷地作金石声,斯为最上。
★清范端昂晚年撰《粤中见闻》,成书不迟于雍正八年(1730)。卷二十二“物部二”中单列“莞香”条,曰:“种香家妇女,选择香之稜角黑润脂凝者,割而藏之,名女儿香。好事者争以重价购焉。”这里“女儿香”并未强调女儿择香,而是泛指妇女,较客观现实。稜同“棱”,从香材黑润油脂多的棱角处割取,说明女儿香形状较小。至于好事者如何争相重价购买,未言明。女儿香是莞香中上品,范氏书中说到何为好莞香,非常精彩独到。
凡香,俱岁久愈美。木气尽,香气乃纯。纯则坚老,掷地有声。其鬃纹交纽,穿心透底,或不透底而面渗一黑线者,或黑圈斑驳如鹧鸪斑者,或作马尾渗者,或外黄内黑名黄纹黑渗者,皆曰生结。脂多润泽,亦曰血格。此则不必焚爇,曝之日中,其香满室矣。
范氏在条尾曰:“莞香岁售数万金。苏、松一带,中秋之夕,必以莞香彻旦焚烧,号为熏月。莞香积阊门者,常一夕尽售云。”这与《广东新语》所说基本相同,由此可见,当时莞香备受人们喜爱,特别是江南地区,也就是说明末清初是莞香的鼎盛时期。
★清张渠(1686―1740)撰《粤东闻见录》,成书于乾隆三年(1738)。卷下“莞香”曰:“琼香生于天,莞香成于人。”莞香为择土人工种植而得。“其最佳者为香根,雨露所渍,精液下结,坚老如铁,掷地有声,最为难得。莞香亦有生熟二种:生曰生结,亦曰血格,亦曰铁格;熟曰黄熟,下者水熟。香农之家,其妇女辄取香之稜角潜割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是多黑渗角沉之类。好事者不惜以兼金购之。”其言女儿香是黑渗角沉之类。最后说:“今海南之香不易得,凡估客之为香箱者皆聚于东莞,岁售苏杭不可胜计,然皆莞香之劣者也。”其意香客很难得到女儿香。
★陈坤清同治元年(1862)以大兴监生署潮阳知县两年,其间著《岭南杂事诗钞》,卷八列“莞香”条,诗曰:“下种随宜凿有时,香门开处不妨迟。氤氲也帯温柔意,艳羡纷纷属女儿。”诗注中曰:“凡种香家,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,潜割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是多黑润脂凝,铁格角沉之类,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。而尤以香根为良,香根亦多种,盖香木善变,有种至二三十年,其根已绝美,色若黑牛角者。”经内容比较,本诗自注录自屈大均《广东新语·香话》(卷二十六)“莞香”条的前半段。
★清赵学敏(约1719―1805)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(1765),卷六木部列“伽㑲香”条,曰:“现在粤中所产者,莞县产之女儿香相似,色淡黄,木嫩而无滋腻,质粗松者,气味薄,久藏不香,非香液屑养不可,不足宝贵,其入药功力亦薄,识者辨之。”为何在论述伽㑲香时提及女儿香?赵学敏在条目中借金立夫之言,曰“盛侯为粤海监督时,须上号伽㑲入贡,命十三洋行于外洋各处购求,岁余竟无佳者。”因粤中东莞产女儿香,为防用其假冒伽㑲,滥竽充数,而详细描述了各色伽㑲与女儿香的特征,认为女儿香“色淡黄,木嫩而无滋腻,质粗松者,气味薄”品质低下。
★清龙柏撰《脉药联珠药性食考》,成书于乾隆六十年(1795),卷六“药性考·迟脉应用木部”中列有“蜜香、青桂香、栈香、黄熟香、马蹄香”,在“马蹄香”后附注“女儿香、龙鳞香、燕口香、节香”。据西晋·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“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”,因女儿香为根部所结之香,故归为一类。
传说,在古代香山民间中女儿出嫁,娘家会将一片沉香放在嫁妆的箱底,以备女儿为人母时生产疼痛之用。当生产时,将小片沉香磨粉泡水冲服,可活血止痛;小片沉香点燃有催产作用,所以称为“女儿香”,是代表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一片爱心。
★清雍正八年(1730)由广东总督郝玉麟总裁,鲁曾煜总辑《广东通志》,翌年完成。卷五十二“物产志”中曰:“女儿香,东莞种香之家,其女儿輙于香棱角,潜割少许藏之,类多黑润脂凝而佳,好事者以重价购之。”女儿香为莞香中“黑润脂凝而佳”者,虽未展开详解,但“黑润脂凝”是公认的沉香品质好的基本标准。成书于道光二年(1822)阮元修、陈昌齐等纂《广东通志》,在卷九十六“舆地略十四·物产三”中;清光绪五年(1879)戴肇辰等修,史澄、李光廷等纂《广州府志》,在卷十六“舆地略八·物产·木类”中均引用郝玉麟《广东通志》的女儿香内容。
★被称“为历史上东莞志书之最”,陈伯陶(1854―1930)所纂修[宣统]《东莞县志》,在卷十四“舆地略十二·物产中·木类·莞香”中分别引用了《岭海见闻》、《粤中见闻》、《岭南杂记》、《广东新语》、《张铁桥年谱》等书部分内容,其中涉及女儿香则引用《岭海见闻》:“女儿香者,其取义有二,一缘香纹秀嫩,如执女手之拳然,故以命名美之;一则香农以香为业,凡所开凿,其女儿先择其尤者藏之,亦以此得名。然其香率皆香角,块小而文理可玩,不待爇而知其美也。”以及《彭志》:“凡种香家妇女于香之棱角,潜割佳者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。”除此,纂修者并未增加新的内容。
综上,“女儿香”之名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,它是随着“莞香”而出现的,主要在有关岭南笔记类书籍及广东地方志和本草医药书中,女儿香描述一般是在介绍“莞香”之中。“莞香”是人工种植香,其代表为女儿香。“女儿香”为何种“莞香”?虽各有说法,但都认定“莞香”中品质高的佳品就是“女儿香”。
现代权威书籍中“女儿香”
现代权威书籍中,对女儿香未有什么具体表述和诠释,但经常以“女儿香”作为沉香原植物的别称,或沉香药材的別名。如:
★江苏新医学院编《中药大辞典》,列“沉香”辞条,在其“原植物”中以“白木香(《南越笔记》)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,”为正名,说其又名“土沉香(《桂海虞衡志》)、女儿香(《纲目拾遗》)、芽香树、芫香、六麻树”将女儿香表述为植物白木香的别称。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台湾等省区。
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《中药志》,和肖培根主编《新编中药志》,都在“藤木类·沉香·原植物”中以“白木香”为正名,别名:“土沉香,六麻树(海南),女儿香(广东),芽香树、芫香(广西)。”
★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编著《广东中药志》,第一卷“茎木、树(根)皮类药材”的沉香,別名:国产沉香,土沉香,沉水香。由于注意开发本地的白木香树资源,我省在几百年前已成为土沉香的重要产地,尤以当时海南产的‘黎峒香’中的‘东峒香’、东莞一带产的‘莞香’中的‘女儿香’品质最优,驰名遐迩,土沉香,是我省和海南省的地道药材之一。”将莞香“女儿香”与海南“东峒香”齐名,认定其为地道药材。
★徐国钧等主编《中国药材学》:“沉香(白木香),别名:土沉香,海南沉香,女儿香、莞香(广东),外弦顺(傣语)。”
★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编写组编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土沉香,别名:沉香(广东)、白木香、芫香、六麻树、女儿香、芽香树。”
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《中华本草》:“沉香《别录》,异名:蜜香、栈香《南方草木状》,沉水香《桂海虞衡志》,奇南香《本草乘雅半偈》,琪南《宦游笔记》,伽㑲香《纲目拾遗》……来源:为瑞香科植物沉香、白木香含树脂木材。原植物: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[OphispermumsinenseLour.;A.gran-difloraBenth.]又名:土沉香《桂海虞衡志》,女儿香《纲目拾遗》,六麻树、牙香树、莞香《中药大辞典》。”
★朱建平等主编《中药名考证与规范》,上卷“沉香”又称:炒沉香、醋沉香(饮片规格名),全沉香(药材商品名)。俗称:女儿香、莞香(广东),外弦顺(傣语),土沉香,海南沉香,落水沉,白木香,芫香,六麻树,女儿香,芽香树。曾称:沉香木《本草衍义》,伽㑲香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蜜香、栈香《南方草木状》,沉水香《本草纲目》,阿迦嚧香《南越志》,奇南一香、奇南《本草乘雅半偈》,琪南《宦游笔记》。原植物名称:白木香,土沉香,六麻树(海南),女儿香(广东),芽香树、芫香(广西)。
★中国药材公司、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编《药材资料汇编》,第五章“南广药·沉香”别名[文献名]:密香、沉水香、土沉香、白木香、女儿香;[习用名]:沉香木、落水沉、耳香、莞香。来源:为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agallochaRoxb.,或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.含有树脂的木材。前者为进口沉香,后者为国产沉香。野生与栽培。
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主编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,第八章“药用类·土沉香(tuchenxiang)”以“土沉香”为正名,地方名:白木香、牙香树、女儿香、芫香(广东);学名: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(A.grandifloraBenth.)瑞香科;药材名:沉香。
★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《中国植物志》,第五十二卷第一分册(1999年10月第一版)“桃金娘目MYRTlFLORAE·瑞香科THYMELAEACEAE”:“土沉香(中国经济植物志)香材(海南植物志),白木香(广州、云南双江、思茅),牙香树、女儿香(广东),栈香(本草纲目拾遗),青桂香、崖香、芫香(广东),沉香(名医别录)”
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《广东植物志》(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),认定瑞香科沉香属“本属约15种,分布下印度、马来半岛以及亚洲东南部。我国有2种,产于云南南部、华南各省区和台湾。广东及海南有1种。”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,别名:白木香、女儿香,其“产地:广东东部、中部至西南部及海南。”
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(第二册),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·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·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·瑞香科Thymelaeaceae·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,别名﹕白木香、牙香树、女儿香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福建。木质部分泌树脂即“土沉香”,作香料及药用,能镇静、止痛、收敛、驱风,治胃病及心腹痛等病;树皮纤维供造纸和人造棉原料;种子富含油脂,供工业用。
★陈嵘著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(1957年),沉香属,计有八种,产印度及南洋一带,中国有二种。其中牙香树(广东),“别称:女儿香、莞香(广东东莞)。学名Aquilariasinensis,Merr.(A.chinensis,Sp:eng;A.grandiflora,Benth.)产广东东莞县金桔岭、金钗岭者,品质最良,鸡翅岭、大塘、龙江、白石岭、百花洞、牛眠石次之,乌坭坑、寮步又次之。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,复越五六年,乃錾香类如马牙状,通称‘牙香’,燃烧之供清赏及祀神,有去潮辟秽之功,其根部槎枒屈曲,可为杯斗、砚座,及各种禽兽之形,以供赏玩焉。”
本文由著名沉香雕刻师韩智华先生原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