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自汉代开始,南部边陲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官员,常有一个额外的任务,即负责采置宫廷所需的名贵香药(常来自海外)。到明清时期,一面禁止私人海上贸易,一面又要置办各种香药,东南沿海一带的官员负担甚重。
嘉靖帝尤其热衷名香,专门重金悬赏,四处搜罗龙涎香。嘉靖年间,葡萄牙商人协助剿杀海盗、贿赂广东官员,得以居住在澳门,但有许多研究表明,除这些因素,当地官员很可能也希望借葡人居澳,方便从葡商人那里获得龙涎香,既完成了任务,也可向京城邀功。
《东西洋考》引《广东通志》记载,葡人居澳的第二年(1554年),“司礼监传谕户部取龙涎香百斤,檄下诸番,悬价每斤偿一千二百两,往香山澳访买,仅得十一两以归。”
《明史·食货志六》也言及葡人入澳与嘉靖求龙涎香有关:世宗“采木采香,采珠玉宝石,吏民奔命不暇。又分道购龙涎香,十余年未获,使者因请海舶入澳,久乃得之。”
若葡萄牙人得入澳门确与香药有关,也是龙涎香的又一段轶事。不过,此时允许葡人居住与主权无关,清朝时葡人占据澳门纯系武力强占,但明嘉靖时海防甚强,与葡舰船的几次交战,均是明朝获胜。
香港地名的由来与香药也有密切关系。明代,香港属东莞管辖(万历时从东莞划出新安,辖香港),这一带沉香种植业兴盛,还是当地的支柱产业,所产沉香也称莞香、土沉香、白木香。
今香港地区也多有香树(也称白木香树、莞香树),从解放至改革开放前,近五十年来未曾开采,以香港大屿山所产沉香最佳,后因广东采香人大肆滥砍,再加上香港本身面积不大,因此在短短三四年间,沉香资源几近枯竭,导致如今香港政府严格取缔采伐。
莞香沉香品质甚好,其码头、港口还是周边地区莞香的集散转运之地,尖沙头(今尖沙咀)也称“香埠头”,石排湾也称“香港”,港口转运香木之时香飘周边十数里,香港地名即由此而来。
万历年间,郭棐《粤大记》附《广东沿海图》已标有“香港、铁坑、赤柱”等名称。清初为阻断沿海地区与郑成功的联系,实行大规模“迁海”近岸数十里内禁百姓居住,香港地区居民也被迫离乡内迁,种香业亦由此衰落。